最新报名:
3分钟前,黑龙江哈尔滨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加入房地产总裁班,2小时前,河北石家庄某文化传播公司3名高管加入企业管理创新总裁班,2小时前,河南郑州某置业公司总经理加入房地产总裁班,5小时前,内蒙古呼和浩特某乳业公司总经理加入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6小时前,上海某金融证券公司1名高管加入工商管理MBA总裁班,11小时前,山西太原某航天飞机制造企业2名高管加入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
台湾新竹国立清华大学简介
发布时间:2014-11-07 18:25:45

 台湾新竹国立清华大学简介

地址:
台湾新竹市光复路二段101号 国立清华大学
总机:03-5715131 ,     统一编号:46804804
网址:http://www.nthu.edu.tw      http://www.pxmba.org/About/
台湾国立新竹清华大学成立于民国前一年,校址为北平西郊的清华园,最初名称为「清华学堂」。

民国三年冬天,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引述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以君子自期,自此以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成为清华的校训。

民国十七年,本校校名正式定为国立清华大学。对日抗战爆发后,迁校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胜利后复员北平。四十五年在梅贻琦校长主持下又在台湾新竹复校。

本校毕业校友活跃各界,尤其在学术界,前后共有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及一位数学伍尔夫奖得主为清华校友,足见清华光荣的历史传统与优良的学风。

清华大学复校初期重点为原子科学,其后则扩展至理工方面,近十几年来更积极发展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信息与科技管理;渐渐地,清华已成为一文、理、工均衡发展的学府。

现任校长简介

校长 贺陈弘博士
President Hong Hocheng
电 话:03-5162001
传 真:03-5162505
Email: presid@my.nthu.edu.tw
地 址:30013 新竹市光复路二段101号 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室

台湾新竹国立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渊源自清末的「清华学堂」,可分为北京清华(1911-1937;1946-1948)、西南联大(1937-1946)、新竹清华(1956-)等三个时期。

北京清华时期 (1911-1937;1946-1948)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清末驻美公使梁诚的努力之下,美国同意退回庚子赔款的溢收款项。清廷遂利用此预算,在1909年(宣统元年)成立了「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1911年(宣统三年),游美学务处决定扩大肄业馆的规模职掌,因馆址位于清华园,而将之更名为「清华学堂」并开始招生,于1911年4月29日(宣统三年四月初一日)正式开学,是为清华校庆日之由来。

1912年(民国元年)5月1日,清华学堂重新开课,10月更名为「清华学校」。1914年,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学校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采为校训。

1925年5月,清华学校大学部成立。1928年8月,「清华学校」正式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由罗家伦担任首任清华大学校长,而后继任者为吴南轩,但时间皆不长。此时清华学生会提出清华校长的理想人格标准:一、无党派色彩;二、学识渊博;三、人格高尚;四、确能发展清华;五、声望素着。中央反复斟酌物色,终于在1931年10月14日正式任命梅贻琦为清华大学校长,梅校长获得清华师生的充分支持,也开启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1947年国共内战爆发,梅校长一直续任至1948年12月,迫于时局搭机南迁,辗转赴美执掌清华基金相关事宜。1954年奉召抵台,筹备清华大学研究院事宜,1955年清华大学在新竹选定校址建校,1956年正式招生开课,梅校长持续担任清华的大家长至1962年5月病逝。

西南联大时期 (1937-1946)

1937年,因抗战爆发,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任命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三校长为临大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共理校务。1938年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三校分别复员,特在昆明立碑以纪念三校在抗战八年中的艰苦合作。

新竹清华时期 (1956-)

1955年,中美签订了「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协议」,考虑到建立原子炉所需的沉重经费,遂让有清华基金为后盾的清华大学在台建校,成为台湾原子科学研究的先驱。同年12月,行政院组成「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1956年1月1日,清华大学正式于台北成立筹备处,迈出清华大学在台建校的第一步。清华原先计划在台北南港和新竹两地间择一建校。但南港腹地较小,且当时新竹县长朱盛淇积极争取,因此清华决定在新竹赤土崎建校。起初由中国石油公司提拨约40公顷(42甲)原属日本海军燃料厂的土地,但在原子炉开工后,校地已感不足,便由新竹县长朱盛淇同意再拨约33公顷(34甲)土地,加上清华自身向周边民家收购者,此时校地共约86公顷(89甲)。

1956年开始招生,因校舍尚未完工,故暂于台湾大学上课,至此清华大学校务在台正式运行。1957年,清华大学的办公大楼、教职员宿舍、学生宿舍皆已相继完工,学生遂从台北返回新竹上课。

清华自1955年开始原子炉的兴建工作,至1961年落成。原子炉的土木工程由校友华泰建筑师张昌华设计,装置工程由清华自行设计施工。机件装置时,由中国石油公司、台湾电力公司、台湾铝业公司分别派员操作,并得经济部联合工业研究所之协助,为国内工业界与学术界首次密切合作之成果。

1962年5月19日梅校长病逝于台大医院后,清华校务暂由陈可忠教务长代理,1965年陈可忠正式担任校长。数学、核工、物理、化学系所皆于陈校长时期设置,清华的教学组织有了长足发展。1966年清华图书馆(红楼)启用,随后体育馆、大礼堂与新校门等相继落成。1969年,举行首届「梅竹锦标对抗赛」。1969年7月陈校长退休,由阎振兴校长继任,1970年9月因阎校长调任台大校长,故由徐贤修校长继任。1973年经教育部核准,成立工学院、理学院、原子科学院。自此,新竹清华已从早期仅有原子科学所的规模,扩展成为理工大学。1975年9月徐校长奉命转任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张明哲校长继任。1980年大学部增设中国语文学系,新竹清华从此由理工大学迈向综合大学之路。

1980年代正逢台湾经济起飞, 1981到1994年间在毛高文校长、刘兆玄校长与李家同代理校长领导之下,清华大学不论在软硬件设备、行政与教学政策以及校园文化上皆突飞猛进。1982年,首创长期发展委员会并制订五年发展计划,展开有系统的校园规划。同年为鼓励教学与学术研究,设立杰出教学奖与杰出研究奖。1984年增设人文社会学院。1988年成立艺术中心,定期举办各种艺文活动,开放校内师生与校外人士共襄盛举。1989年,将共同科目改为通识教育中心,树立台湾通识教育之典范,是为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创举。1991年新竹市政府征收十八尖山南面约15.6公顷土地为学校用地,并在次年由本校以16亿余元购置为新校地,亦即仙宫校地。1992年7月,增设生命科学院。

1994年教育部修正通过的《大学法》中,正式规定国立大学校长由遴选产生,同年沈君山校长当选清华第一任遴选校长。1994年到2006年间,依序由沈校长、陈信雄代理校长、刘炯朗校长与徐遐生校长出掌校务。因应时代需要,于1998年成立电机信息学院。2000年成立科技管理学院,至此清华七大学院之主要规模遂告完成。

清华也在此时期与其它著名大学展开交流:1995年12月,沈君山校长率团访问北京清华大学,签定「海峡两岸清华大学交流合作备忘录」。2001年2月,更加强推动两岸学术合作,除与北京清华签订多项合作合约外,也与北大、复旦、苏州、兰州大学合办「莙政学者」交换学生计划。在国内也与交通大学、中央大学及阳明大学于2002年试办共组「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并于2008年1月奉教育部核定正式成立,结合四校之教学研究资源,发挥互补性。

来自各方社会贤达的奥援亦为清华成长的重要助力,2000年台湾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挹注新台币1亿5千万元,予清华大学兴建「台积馆」,以供科技管理学院教学研究使用;2001年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捐赠新台币3亿元,予清华大学兴建「学习资源中心-旺宏馆」,继而2008年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捐赠新台币2亿2千万元,予清华兴建教学大楼「台达馆」,使清华的教学设施更加充实。

2006年,清华获教育部「迈向顶尖大学计划」新台币10亿元补助,其后并成为补助款增长幅度最大的学校。先后执掌校印的陈文村及陈力俊校长,遂以此笔经费之挹注,启动清华迈向卓越的新纪元。2006年为缩小城乡差距,率先招收偏远地区学生的「繁星计划」,获得教育部支持,通令各大学比照办理。2008年首创清华住宿学院,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互助合作的能力。2010年完成学生成绩改为等级制的创举,同年11月,完成贯穿南北校园管线系统的共同管道,2013年则获颁行政院国家质量奖,为全国国立大学首次获奖者。

期间各界校友捐资兴学也成为推动校务的重要助力,2010年李伟德校友个人捐赠新台币1亿5千万元,协助兴建「绿色低碳能源教学研究大楼」;2011年谢宏亮校友捐赠罗丹「沉思者」,是本校首件列为珍贵动产管理者;同年启用的「校友体育馆」,则是清华首座由企业界校友「百人会」全资兴建的建筑。

2014年贺陈弘教授接掌校印,回顾清华历史,梅贻琦校长曾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继承前人努力的基础之上,清华对未来也许下远景,期勉不只有「大楼」、「大师」,更有追求真理、关怀社会的「大爱」,真正实现百年前梁启超所言成为时代新君子,一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学风精神。 
 
台湾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大事记

      1909年利用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考选留美学生,成立“游美学务处”主其事。越二年勘定校址,筹设学校,称清华学堂。
      1911年3月开学,旋以辛亥革命暂停。
      1912年春,复课,“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仍为留美预备学校性质。
      1925年成立国学研究所。开办大学部,设文、理、法三学院。
      1928年改称国立清华大学。
      1929年正式成立研究院,分文、理、法三部;大学部第一届学生亦于是年毕业。民21年增办工学院。
      1937年对日抗战军兴,南徙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长沙临大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5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仍继续课业,三校同时分别开始筹划复员工作。
      1946年秋,该校复员北平,并增设农学院。
      1955年政府与美国当局订立原子和平用途协定,决定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机构,发展原子科学之研究,乃电召梅贻琦校长返国筹议。组设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勘定校址于新竹,筹划复校,创办原子科学研究所。
      1956年1月,在台北成立筹备处,聘陈可忠为主任,正式展开筹备工作。 7月,原子科学研究所成立,招考第一届研究生。
      1961年,具有壹千功率之水池式核子反应器(原子炉)一座,完成初步临界运转,开始作业。一方面适应教学研究需要,一方面配合台湾当局政策,展开原子能和平用途之推广工作,是为我国进入原子能时代之里程碑。
      1962年5月19日梅校长病故,陈教务长可忠奉命代理校务(“民54年”真除)。夏,该校鉴于数学之重要与日俱增,国内大专学校数学师资至为缺乏,“民53年”“政府”鉴于培植科学基础人材,适应台湾地区发展科学教育之需要,指令该校恢复大学部,设置核子工程及数学两学系,参加联合招生。
      1965年增设物理学系。
      1966年增设化学系。原子科学研究所之物理组,以数年来之经营,设备渐臻充实,青年物理学家返国来校任教者,亦渐增多,乃于秋季成立物理研究所,招收第一届研究生。
      1967年设立物理研究所博士班。
      1968年原子科学研究所化学组,亦以成立物理研究所同样情形成立化学研究所,招收第一届研究生。
      1969年7月陈校长可忠退休,阎振兴先生继任校长。
      1970年6月阎校长调任立台湾大学,该校校长由徐贤修先生继任。原子科学研究所核工组改设为原子核工程研究所。
      1972年增设应用化学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材料科学工程学系、工业化学研究所、工业化学系、动力机械工程学系。
      1974年增设分子生物研究所、工业工程学系及化学研究所博士班,均开始招生,并将原有所系分设三学院,即理学院、工学院及原子科学院。
      1975年9月,徐校长奉命转任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该校校长由张明哲先生继任。
      1976年增设电机电力工程系,电子计算机中心成立。
      1977年增设电机电力工程研究所(于六十八学年度起更名电机工程研究所,电机工程学系),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及辐射生物研究所。
      1978年增设高分子研究所。
      1979年工业化学研究所增设博士班,均于当年招生。
      1980年增设工业工程研究所,大学部增设中国语文学系;工业化学研究所、工业化学系更名为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学工程学系。
      1981年增设动力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工程、原子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核子工程学系自七十年度开始招生。 8月,张校长调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该校校长由毛高文先生继任;10月,研究发展委员会成立。
      1982年数学所增设博士班,大学部增设外国语文学系;4月,该校成立长期发展委员会,订定五年发展计划。
      1983年3月,开始规划行政业务电脑化作业系统;8月,物理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合并为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合并为化学研究所;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电机工程研究所增设博士班;为配合推动国防科技发展之基本需要,与中山科学院合作成立自强科学研究中心;9月,开始设置辅系;年底,为推动跨院所系的教学与研究,成立校内各研究中心,次年又相继成立原子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及科仪中心。
      1984年增设人文社会学院、经济学系、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班;化学工程研究所与高分子研究所合并为化学工程研究所;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材料科学中心。
      1985年5月,视听中心成立;8月,增设历史研究所硕士班及工业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分子生物研究所更名为生命科学研究所,原子核工程研究所更名为核子工程研究所。
      1986年8月,应用数学研究所增设博士班,原子科学研究所取消保健物理与放射化学分组以及增设语言学研究所硕士班,动机、电机两系成立双班;9月,开始实施双学位制。李远哲校友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1987年8月,毛校长调任教育部部长,该校校长由刘兆玄先生继任,同时增设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班及原子科学研究所博士班。
      1988年8月,增设统计学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硕士班,同时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更名为资讯科学研究所。
      1989年8月,增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统计学研究所博士班及辐射生物研究所博士班。
      1990年8月,增设资讯工程学系及语言学研究所博士班。
      1991年8月,增设生物医学研究所硕士班及生命科学系。
      1992年5月,共同学科改为通识教育中心。 7月,增设生命科学院,同时将生命科学系、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医学研究所改隶于生命科学院。 8月,增设原子科学系。
      1993年2月,阿冈诺反应器除役工程开始,全程约费时二个月。 2月27日,刘兆玄校长调任交通部长,校务由教务长李家同先生暂行代理。 12月,化工新馆落成。
      1994年1月28日,新任校长沈君山先生就任为首任经由遴选产生之校长。 8月,增设工程管理研究所硕士班、哲学研究所硕士班、文学研究所博士班。
      1995年8月,设立教育学程,又配合新大学法调整所系架构,将研究所并入性质相近学系。
      1996年成立电子工程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及社会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组博士班。
      1997年8月,成立生物技术研究所(硕士班)。
      1998年2月,新任校长刘炯朗上任。同时成立电机资讯学院,设有资讯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电子工程研究所。辐射生物研究所并入生命科学系,社会人类研究所分设为社会研究所硕士班与人类学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工业工程学系改名为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
      1999年8月,成立通讯工程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
      2000年8月,成立科技管理学院,设有科技管理研究所、科技法律研究所、计量财务金融学系。
      2001年8月,成立天文研究所硕士班、资讯系统与应用研究所硕士班。
      2002年2月,新任校长徐遐生上任。 8月,成立微机电系统工程研究所硕、博士班、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
      2003年创设还愿奖学金。
      2004年1月,与新竹县政府签署协议书共同推动设立第二校区。 8月,成立经济学系博士班及社会学研究所博士班。
      2007年1月,迈向顶尖大学计划第一次实地考评。 3月,召开中长程校务发展会议。 7月,召开第二次校务发展咨询委员会议。11月,迈向顶尖大学计划第二次实地考评。


其它机构简介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简介2014-06-06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简介2014-06-06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简介2014-05-16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简介(清华控股)2014-05-16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介(北京华信医院)2014-05-16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简介2014-04-22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简介2014-04-22
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简介2014-04-22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简介2014-04-22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简介2014-04-14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简介2014-04-14
清华大学医院简介2014-04-14
清华校友总会简介2014-04-14
清华大学出版社简介2014-04-14
清华大学科研院简介2014-04-14

版权申明:本网课程知识产权属清华大学,网站仅提供课程信息展示,而非商业行为
Copyright©1996-2018 PXMBA.ORG.All Rights Reserved.清华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液晶大厦2层 邮编:100084 
ICP备11007365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