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名:
3分钟前,黑龙江哈尔滨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加入房地产总裁班,2小时前,河北石家庄某文化传播公司3名高管加入企业管理创新总裁班,2小时前,河南郑州某置业公司总经理加入房地产总裁班,5小时前,内蒙古呼和浩特某乳业公司总经理加入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6小时前,上海某金融证券公司1名高管加入工商管理MBA总裁班,11小时前,山西太原某航天飞机制造企业2名高管加入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
清华大学魏杰:防范经营风险与寻找经济增长点
发布时间:2018-10-18 16:47:46

本文整理自清华大学MBA教授魏杰在2018年4月13日“清华移动大讲堂——走进河南”课堂上的授课实录。


“十九大”后中国经济走势对决策层来讲,实际上最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风险在哪里?首先,风险得搞清楚,如果搞不清风险的话,一旦风险爆发,中国经济将倒退五年到十年。其次,要准备好爆发风险的预案,中国经济体量之大,一旦爆发风险,后果是不堪想象的。第二个问题:增长点在哪里?中国经济要发展、要增长,那么增长点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在“十九大”以及两会都做了明确的讨论,并形成了共识。今天我们的讨论主要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


第一个问题:风险在哪里?


决策层已明确提出:我们未来的风险将主要在金融领域。这里我想提醒大家,决策层对风险的判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我们一直认为风险在增长方面,所以,长期讲稳增长、保增长,甚至在2008年提出了要保八。但是,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决策层对未来风险的判断在逐渐调整,到“十九大”时形成了共识,认为我们的风险不在增长方面,而在金融方面。“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决不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防范金融风险就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生活中一个重大问题。那么,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从国际的经验教训看,金融风险爆发往往由五个方面的原因引起,所以,中国防范经营风险要从五方面全面防范制定五大对策。
对策一:抑制资产泡沫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金融风险爆发,都是由资产泡沫破灭所引起的。所谓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我国统计资产价格,只统计股票价格与房子价格。从理论上讲,抑制资产泡沫,既包括防止股价涨得过快,也包括房子房价涨得过快。但是,此次抑制资产泡沫,不是指股市,主要是指房地产。


我们判断未来五年内中国股市不会出现泡沫,股价是缓慢上升的过程,不可能涨得太快,亦不可能出现泡沫。原因有三:


第一,现在证券监管部门把监控作为第一要务。对内部交易、买壳、卖壳、资本大颚的行为极其关注,再加之大数据,使得证券监管部门对任何一只股票,在任何地方出现价格波动都能知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股价涨得过快的可能性基本不大。


第二,证券监管部门对股市的场外配资很关注。所谓场外配资,就是股市之外的资金进入股市。一般出现股票价格过快上涨往往都是场外配资所引起,例如2015年那场股灾,就是因为场外的银行资金配资引起。我国股市之外有两大资金池:一个是银行资金,另一个是保险资金。目前对这两大资金池监管非常严格,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批准了几十家保险公司,保险资金池十分庞大。真正懂行的人不愿办银行,而愿意办保险公司的,因为保险公司有保障的功能,出了问题政府必须力保,使其不能破产,而商业银行可以破产。例如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那么多商业银行破产,唯独保险公司由美国政府力保,像最近安邦出问题,中国政府接盘一样,政府接盘搞好后,再放给市场。所以,有钱人喜欢办保险公司,近几年批准了60多家保险公司,导致保险资金成了很大的资金池。从2015年开始,保险资金跃跃欲试,当然保险资金是可以入市的,但是,保险资金入市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原则一,只能搞价值投资,比如不能控股上市公司,不能更换上市公司领导班子。原则二,只能做长期投资,不能炒股票,不能今天进明天出。结果2015年开始,保险资金要进入股市,而且破坏了这两个原则。例如,万宝之争,宝能要控股万科;南方玻璃、格力想控股上市公司造成违规,所以严厉处分了深圳前海人寿;恒大炒股票今天进明天出,所以严厉处分了恒大保险。原因就是担心场外配资引爆整个金融风险。在这个条件下,估计股价涨得太多的可能性基本不大,基本上就是缓慢上升的慢牛。


第三,IPO的快速推进。目前我国是IPO最快时,快时一个星期上十家公司,慢时一个星期上一两家。只要IPO不断地推进,新股不断地上市,股价涨太多的可能性基本不大。过去我们停止过IPO是因为改革,要把审核制变成注册制,所以停止了IPO。现在已经宣布不会停止IPO,因为IPO的推动过程本身就是改革,既然不会再停止IPO,那么估计股价涨太多的可能性就基本不大。


总之,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未来五年内股价上涨太多的可能性基本不大,基本是个缓慢的慢牛。所以,这次所讨论的抑制资产泡沫不是指股市,而是指房地产,担心房地产泡沫撕破引爆我们的金融风险。


房地产泡沫的主要观测数据是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刚性需求就是买房为了住。住房供给如果过多地超过刚性需求,泡沫可能形成,甚至被撕破了。如果说平均每家五套房了,泡沫一定就破了。所以关注的重点是住房供给与刚性制约关系,就是住房供给不能过多地超过刚性需求。一旦过度的超过,就标志着泡沫形成,甚至被刺破。房地产产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经常会产生一种冲动,让住房供给超过刚性需求,这是这个产业的特点。因为房子只要有居住的功能,就必然带来另外两种属性,一种叫金融属性,另一种叫投资属性。金融属性和投资属性就必然引发两种需求,一种叫投资性需求,另一种叫投机性需求。投资性需求,就是买房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收房租。所以,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拉动住房供给,当然会使住房供给超过刚性需求。


众所周知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被撕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远远超过了刚性需求。日本房地产泡沫产生于1985年,1990年被撕破,1985年日本为什么产生房地产泡沫呢?原因有三。第一,日本在1985年彻底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大家有钱不知投资哪里。这时候银行就找有钱人,让买不动产,买房子、买地,买了以后抵押在银行,银行按抵押数量再放贷70%,你还可以继续投资,结果有钱人就不断地把钱买成房子、买成地抵押在银行,然后用抵押款再去买房子、买地,这种买房子不是为了刚性需求,而是为了投资或者投机,这种拉动住房供给一定超过了刚性需求。第二,1985年美国要剪日本的羊毛。1985年美国强迫日本签了广场协议,广场协议里有关键的一条,就是日本政府对美国承诺未来五年内每年日元升值5%,这个规定导致大量外资涌入日本,因为到日本来什么事不干,每年都有5%的回报。大量外资涌入日本后也是投入房地产,外资投入日本房地产不是为了刚性需求,也是为了投资性与投机性需求。第三,当时日本修改了建筑法。1985年以前日本建筑法明确规定,旧房子以维修为主,不能随便炸掉盖新房子,这是严格的法律界定。但1985年修改了建筑法,旧房子可以炸掉盖新房,结果原来旧房子一层炸掉盖八十层,原来可能两层炸掉盖四十层,住房供给迸发式地增长起来。以上三个原因导致日本的住房供给在不断地超过刚性需求。到1989年3月,日本政府开始紧缩住房供给,结果一紧缩,首先把股市泡沫刺破了,股市泡沫一刺破,大量上市公司亏损,上市公司为了弥补亏损,就开始抛售自己的房子。上市公司率先开始向市场抛售房子,紧接1990年广场协议到期,外资要走,也大规模向市场抛售房子。与此同时日本实行了房价税,所谓房价税,就是房子多的个人要交税,这个政策导致房子多的个人也开始抛售房产。上市公司、外资、房子多的人这三大力量向市场抛售房子,瞬间使住房供给需求远远超过刚性需求,泡沫被刺破了。1990年没有任何前兆的日本房地产泡沫被刺破,到目前为止日本仍然没有走出来。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一旦被刺破的话,要比日本可怕多了。所以,我们决不能让房地产泡沫被刺破,所以提出来要抑制资产泡沫。抑制有两层意思,一层指不能继续吹大;另一层指不能现在刺破,所以叫抑制资产泡沫。


我们提出了中短期对策和长效机制相结合两大对策来抑制资产泡沫。


中短期对策抑制房地产泡沫


第一,严格控制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这两种需求所拉动的住房供给会使住房供给远远超过刚性需求,因此要严格约束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实行限购、限贷,而刚性需求则是放开的。我估计2018年的限购、限贷政策比2017年更加严厉。


第二,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不能让开发商无限度盖房子。房子首先有居住功能,才有金融属性和投资属性,一旦住房供给远远超过刚性需求,就没有此属性,泡沫就要被撕破。首先,要严格控制开发商的融资通道,融资通道在2018年基本全面封死,意思是盖房子可以拿自己钱,不能拿别人钱、银行钱盖。因为拿银行钱、拿别人钱盖,你只有收益没风险,拿你的钱盖就有风险,就会琢磨此地方是否超过了刚性需求,就有了风险约束。所以,2018年将继续严格控制开发商的融资通道。其次,要控制新房价格。结果就出现了面粉的价格高于面包,即地价高于房价。北京已出现此现象,开发商拿地钱算过帐,一平米卖5万不赔不赚,卖6万才赚,结果政府只准一平米卖4万,此时,你还会盖房吗?去年三大地产商销售额5000亿以上,其中一线城市只有一两百亿,其余都是四五线城市。这说明一线城市已做不成,政策已经开始见效。所以,约束开发商的行为有两条办法,一是控制融资通道,二个控制新房价格。总之,中短期对策就是约束投资性行为、投机型需求与约束开发商行为。目的是协调住房供给刚性数据的关系,让住房供给不要太多地超高刚性需求,来稳住泡沫,这就是中短期对策。


长效机制抑制房地产泡沫


比如共有产权、租售同权、调整一线城市的空间布局、房地产税等等,都属于长效机制。


第一,调整一线城市空间布局。


北京率先开始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就是雄安新区。上次在座的诸位参加我们雄安新区的高开课,雄安新区实际是调整北京空间布局的一个结果,雄安新区要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如果不调整北京的空间布局,那么大城市病在北京将不断地爆发,雾霾、交通阻塞、民生短缺、房价不断上升等问题会不断地爆发。非首都功能要迁往雄安新区,那就要搞清楚什么叫非首都功能;要搞清楚什么是非首都功能,那就得先搞清什么叫首都功能。首都功能有四:一是政治中心,二是国际交往中心,三是文化中心,四是科学创新中心。这四件事叫首都功能,除此之外都叫非首都功能。第一,经济中心就不是首都功能,诸多在北京的企业就得迁往雄安新区,包括流通类、制造类的、总部经济类都得迁,我估计央企总部可能都得迁。最近我调研,今年北京市要迁走7000家企业,很多外资企业也得迁,同时我认为早签比晚签好。第二,金融中心不是首都功能,许多金融机构都要迁往雄安新区。第三,教育中心不是首都功能,预计职业教育类的学校都得迁,当然清华北大不会迁,但是在北京扩大规模是不行了,如果扩大规模,可以在外地办分校。第四,医疗中心不是首都功能,在北京医院看病的病人里面85%是外地人,北京医院得迁走以分解医疗资源,北京知名医院已不能扩大规模,只可以在外地办分院。综上所述,凡是非首都功能,都是这次分离的对象。最近正式公布了要签的机构里,一是企业,二是大学,三是金融机构,四是医院,五是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也要迁往雄安新区。这么多非首都功能迁走,人跟着走,房价就不会继续攀升。北京启动了调整空间布局,那么一线城市如上海、广州等都会相继调整空间布局。目前上海已定位为自由港,有人提出 “宁沪杭大湾区”。广州深圳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这种调整空间布局,相当于在一线城市基础上再造一个承接它功能的新区,等于再造四个一线城市。如此,中国经济再持续增长20年,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北京的雄安叫千年大计,此事开头,将重新调整空间布局,此乃长效机制。


第二,房地产税。


今年两会期间讨论最热烈的是房地产税,讨论的已经不是要不要征税,而是怎么征的问题。我预计房产税今年就能起草完毕,明年可能进入立法程序,最快到2020年以后才能实施。政策信号一旦释放,房子多的人要交税,多房者就会考虑是否继续持有如此多房产。如果按照国际平均水平征1%的房地产税,我国现有可征税房产共价值180万亿,那么此项税款一年收入1.8万亿,此税款为地方税,一定会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此政策效果一旦出来,房价是跌还是涨?仍然要具体分析该城市的刚性需求如何,如果多房者抛房产,有人接盘,那么房价就不会跌;如果没人接盘,那么房价就会大跌。所以,人们都明白不能持有太多房产。最近,许多人开始慢慢地抛售自己的房产,因为大家都知道早抛比晚抛好,可见,政策已经开始渐渐起作用了。如北京今年1到3月份,二手房平均房价回落了25%,有地区回落30%。大家都明白,未来雄安新区要建,许多功能要迁走,房地产税要征,许多人开始琢磨要不要持有那么多房产,政策的效果已经出来了。所以,大家注意,今年房地产一定会变天。我估计8月份以后,因为中短期对策和长效机制陆续出台,所以,建议大家居住性买房,可以买,而且要买好的,但要投资性买房,建议慎重再慎重。这不是10年前,也不是20年前,10年前、20年前房子严重短缺,而现在供给已经在慢慢的超过刚性需求。我估计这种约束的结果是房地产慢慢地调整,既不能刺破,也不能吹大,不能引爆金融风险,与此同时尽快推动其它产业的发展,降低房地产对增长的贡献,实行软着陆。这就是所谓防范金融风险要做的第一件事——抑制资产泡沫。


对策二:稳住外汇


世界上许多国家金融风险的爆发是由于外汇所引起的。例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外汇引起的。


我国在2015年外汇出现两大压力,一方面是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外汇储备量减少的压力。所以,国务院当时提出要稳住外汇,稳定目标是“两个不能持续”,即外汇人民币不能持续贬值,外汇储备量不能持续减少。如果人民币持续贬值,外汇储备量持续减少,那么终将引爆金融风险。当时为了稳住外汇,共出台三大对策。


第一,外汇改革中已经放开的项目就继续放,但没有开放的暂时停止。改革不能倒退,不能恢复到资本管制时代,凡是外汇改革中已经推出的,将继续坚持。比如一个身份证一年可以买5万美金,推出就继续坚持不变;孩子出国留学,需要外汇是可以的。三项个人海外投资叫停,即个人海外投资不动产叫停、个人海外证券投资叫停、个人海外买投资类保险叫停。


第二,海外并购,凡是技术类的并购,继续支持,比如向海外收购芯片制造企业、半导体企业等等;但非技术类严格审查,在海外搞房地产、买酒店、买酒庄、买足球俱乐部等等要严格审查。


第三,“一带一路”投资,坚持使用人民币投资,不再动用外汇储备。因为“一带一路”投资,我们是投资的主导方,有权利选择哪一种币种投资。我们要坚持用人民币投资,而不再动用外汇储备,我们坚持人民币国际化,除了稳住外汇还有一条要拥有金融话语权。


以上三条办法实施后,外汇基本稳住。我的判断是外汇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但是,今年可能有三件事要影响我们的外汇。第一,美元加息,要加三次,美元加息等于人民币贬值。第二,特朗普减税,减税的目的是要把美元资产吸回美国。美元资产一旦出现回流,当然影响到外汇。第三,最近的中美贸易战。所以,我估计2018年我们还会持续2017年的外汇政策。中美贸易战可能会影响我们经济增长的速度,我估计会影响0.1个百分点,但是外汇影响可能不会太大。


综上,我判断外汇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在2018年很小。但决策层为了防范未然,会持续坚持2017年政策,外汇不会松动。
对策三:稳住债务


许多国家金融风险的产生,是债务引起的。2008年底美国金融危机,是次贷危机引起的。我们防范金融风险,也要稳住债务。债务分三种:


第一,个人债务。我们原来以为个人债务不高,因为中国的国民性格,一般不会借钱消费,存钱的欲望很高。但是去年“十九大”开会期间,央行周小川反复强调,要注意个人负债率上涨太快的问题。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个人负债是GDP总量的30%,2016年年底为45%,一年涨了15个百分点。当前,个人负债率远远超过GDP总量的50%,个人负债率虽然没有到达红色警戒线,但是上升速度太快,所以中央提出来抑制个人负债率过速上涨的势头。而个人负债之所以上升的原因主要是房贷占比例过高,房贷占了70%。2018年提出来要挟制个人房贷过快上涨,今年个人房贷继续严格,首付比例不断提高,利息不断提高,担心房贷引发个人负债率过度上涨。2018年对个人债务的提法是要挟制个人负债的过度上涨。考虑到个人债务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房贷,所以对房贷继续收紧。


第二,企业债务。企业债务明显偏高,已经是GDP总量的167%,远远超过红色警戒线。但民营企业负债不高,主要是国有企业负债高。中央提出企业去杠杆的重中之重是国有企业,在企业负债上,我们重点解决的是国有企业负债。最近有三件事表明决策层对国有企业负债降下来的决心,第一件事,联通的混改,联通非国有资本已经超过国有资本,为了降低国有企业负债,宁可不要控股权,也要把负债降下来,今年国企改革的样板就是联通的混改,可想决心之大。第二件事,东北特钢,东北特钢这次是破产重组而解决,所以东北特钢给社会释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对国有企业债务不再搞刚性兑付,那就意味着给国有企业借钱有可能打水漂,你还敢给借吗?第三件事,准备要搞债转股,把一部分优质国有资产拿出来搞债转股,国家宁可丧失优质资产,也要将负债降下来,比如拿高铁类最好的一个项目——京沪高铁先搞债转股,以国家用优质资产换得负债率降低,这说明了对降低企业债务的决心。所以,我估计2018年将大规模降低国有企业负债率。中央一再强调,企业去杠杆的重中之重是国有企业,三年时间必须完成,2018、2019、2020年要确定完成。

第三,政府债务。现在来看,中央政府债务不高,因为中央政府一直坚持一个原则,每年赤字的数量不超过当年GDP的3%,这是个国际惯例,只要坚持这个原则负债率就不会高。我们一直坚持赤字的数量不超过当年GDP数量的3%,今年赤字是GDP总量的2.6%,所以中央负债率不高。目前主要是地方政府负债率太高。地方政府负债里,帐面看好像也不高,但实际很高,地方政府潜在债务太高。所谓潜在债务,就是表现为不是政府债务,实则为政府债务。从2016年到现在,地方政府创造了两种增加潜在债务的办法。一种办法是PPP项目,PPP项目就是政府担保企业借债,表现为企业债务,实际政府债务,PPP项目都是公共产品,最后要政府回购,等于是政府负债,表现为企业债务而已。不少地方盲目扩大PPP项目,2016、2017这两年间,我国地方的PPP项目潜在债务增长4万多亿。


另一种增加负债的办法是产业引导基金。所谓产业引导基金,就是我国这几年搞结构调整,要支持某些产业,这个产业基金可以搞,但必须拿财政钱搞,但有的地方政府没有钱,由地方政府担保,让银行把钱贷给这些企业,这个债务都是政府债务,因此增加了政府潜在债务1万多亿。粗算一下,PPP项目和产业引导基金,增加了地方潜在债务6万多亿,2008年我们启动经济一共才4万亿,而地方政府光潜在债务就6万多个亿,所以中央提出来2018年要坚决挟制地方潜在债务上升的势头,提了一个原则叫终身追究责任。去年年底叫停了包头地铁、呼和浩特的机场,叫停了一大批基础设施,为什么?寅吃卯粮。发改委按照新标准,已经批准有13个城市不能修地铁,因为你不符合修地铁条件,寅吃卯粮最后是麻烦的。今年主要是查PPP项目,防止地方潜在债务。


对策四:治理金融乱象


金融乱象自身也会引爆金融风险。金融乱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新技术引起的金融乱象,另一类是改革所引起的金融乱象。


由新技术引起的金融乱象,比如说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进入金融,产生了许多现象,这种现象到底是乱象还是方向?比如说移动互联网技术进入金融产生了互联网金融,什么叫互联网金融?到底是金融还是互联网?本来互联网改变不了金融的本质,金融就是金融,结果一大堆互联网公司搞金融活动,不受监管出了问题。只要是金融都必须监管、都要有牌照。再比如区块链技术进入金融出现了数字货币比特币,这是方向还是乱象?区块链技术进入金融之后,产生了数字货币,在中国产生一个公司,ICO,相对IPO讲的。IPO或ICO都讲第一次募集资金,IPO募集到的是股票,ICO募集到是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到底是对还是不对?2016年英国一家大学在清华大学开论坛,叫区块链技术与金融发展,我就讲了这个问题:区块链技术进入金融以后,是不是改变金融本质?要搞清楚,如果改变了金融的本质,咱们另当别论。如果没有改变金融本质,金融还是金融。金融的本质就是风险与收益的分析。按照这个本质,用别人钱都必须监管,这是原则。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发货币,这是联合国宪章和所有国家法律规定。如果区块链技术改变了这个原则,比特币就是合法的。如果没有改变这个原则,比特币就是违法的。中国已经正式宣布比特币和人民币不能兑换,因为它不是币,只有主权国家能发行货币,主权国家发的是币,大家注意要分清概念,最近我们提出国家法定数字货币和数字货币也不是一回事。国家法定数字货币,国家发的货币那是币,个人发的那叫高科技游戏而已,不要混为一谈。实际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物理学概念,是一种技术。在2018年,对于这种新技术引发的一些乱象要加以治理,哪些是方向,哪些乱象,要逐一作说明。


由改革引起的金融乱象。过去搞了不少金融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配套措施没有跟上,结果引发了金融乱象。比如我们过去搞过一项改革,放开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个改革推动很快,一枝独秀,像放开各类保险公司,放开各类基金,放开各类投资公司等等。这个改革是对的,因为如果一个国家单纯是银行融资,整个社会负债率降不下来,杠杆率降不下来,因为银行运作的就是债务资金,只有非银行金融机构运作的资本金,才能降低整个社会杠杆率。所以,放开非银行机构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措施没跟上。比如说放开了投资公司,结果谁能够办投资公司,没有任何措施,出现大量问题。我们国家是2013年全面放开各类投资公司,2015年后半年我曾经调研投资公司放开以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跑了70多家投资公司,既包括线上的,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投资公司,也包括线下的。比如说放开了各类基金是对的,包括产业基金与过桥基金。但基金的核心是用自有资金办叫基金,不能拿银行外围资金来做基金。再比如说放开各类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得拿自有资金办保险公司,不能拿别人钱办保险公司,虚假注资。


综上,2018年在金融领域里,有一系列乱象要加以清理,不能留下未来的隐患。
对策五:控制好两个政策,即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


这两项政策已写进“十九大”政治报告中,叫双支撑点,要严格控制好这两个政策。


首先,是控制好货币政策。


今年两会再次强调坚定不移地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过去长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旦转向稳健,就出现钱荒,资金紧张,导致去年不小利益群体要求松动货币政策。大家绝不能抱过去的幻想搞高负债高增长的模式,现在和过去不同,现在一爆发风险,不可收拾,所以宁可慢一点,也不能爆发风险。我估计2018年还会出现钱荒。当流动性太紧张时,央行可能调整一下,满足一下发展的需要,但绝不会恢复到宽松的货币政策。


其次,是宏观审慎政策。


西方经济学家明斯基在1986年写过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稳住不稳定的经济》,是宏观审慎政策理论的最早奠基者。宏观审慎政策要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叫顺周期理论。经济发展是顺周期时,人们一般没有风险意识,盲目扩张、加杠杆、负债,导致整个社会杠杆率太高。加杠杆的结果,整个社会杠杆率很高,就会引爆下一轮金融风险。这个理论强调顺周期要去杠杆,不能加杠杆,逆周期可能是加杠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从1978年到2018年,高速增长了40年,这个顺周期中间谁也没风险意识,都在不断加杠杆,整个社会杠杆率都已经很高了。未来几年内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去杠杆,包括企业杠杆、个人杠杆也包括政府杠杆。第二个要点,叫防止市场之间的传染病。比如说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房价大跌,传染给银行、实体经济、个人,金融风险就爆发了。要给房地产市场打隔断,出了问题不能传染给别人。所以,今年开始对房子的质押要做严格界定,防止出问题传导给别人。另外,土地质押也作新规定,有的土地丧失了质押资格,凡是用债权所形成的土地都没有抵押资格,资本金购买的土地、自己购买的土地可以抵押,拿别人的钱买的地都没有质押资格。这样等于层层加杠杆,将不能质押,防止房地产市场“得病”传染给别人。再比如资本市场,今年开始对股票质押做出新规定,目前规定大股东质押股票最多不能超过股票持有量的60%。所以,我们陆续在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等领域都要打隔断,防止出现问题引爆整个经营风险,这就是宏观审慎政策。宏观政策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制度和政策设计,今年将陆续出台。


综上所述,这次防范金融风险最主要的对策就是这五条。第一抑制资产泡沫,第二稳住外汇,第三稳住债务,第四治理金融乱象,第五控制好两个政策。这样等于中国是全方位地防范金融风险。这种全方位防范金融风险也恰恰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不会爆发金融风险,因为决策层已经清楚,全方位的防范就标志其不会产生,所以不要看空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只要把金融风险防范住,不会出大问题,充其量慢一点而已。


我们强调防范风险的同时又强调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防范金融风险不能延缓金融改革,金融改革还要继续进行。


金融改革继续推进,五项改革继续推进:第一,银行改革向利率市场化,重新塑造银行的治理体系,放开民营银行等继续改革。第二,继续放开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基金、保险公司,不能因为出问题而不放,改革方向是对的,但是要加大配套措施。第三,继续推动外汇改革,实现两个自由,外汇买卖自由和汇价自由。第四,资本市场改革,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把上市从审核制转向注册制等。第五,全面开放金融。所以金融改革这五项内容还要继续推进,不能因为防范风险而停止改革。


问题二:在防范金融风险中间,可能某些措施的出台,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比如说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到稳健货币政策,会出现资金紧张钱荒的问题。央行要随时关注这个问题,保持流动性的充足,虽然不能再恢复到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必须保证流动性的宽松,把负面东西降到最低点。就像我们要防灾不能引发次级灾害一样,不能因为防灾政策而引发了次级灾害。要防止防范经营风险所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大致上防范金融风险的要点,目前讨论就是这些内容:一方面强调防范金融风险,出台五大对策,同时又强调加强金融改革,强调防范金融风险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保证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关于中国未来经济的第一个问题——风险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增长点在哪里?


第一点:全方位开放,推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过去的开放经常讲两句话:扩大出口、吸引外资。这种开放实际上是搭别人的便车,扩大出口是利用国际市场,吸引外资利用国际资本。当时我们刚刚改革开放,选择这个战略是对的。因为当时没有国内市场,所以要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过去我们穷,缺乏资本,所以要吸引外资。中国现在必须走向全方位开放,让别人搭我们的便车。这种全方位开放必然会推动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学术界把全球化分三次。第一次是在1750年-1950年,这次全球化的主导方是欧洲列强,全球化的主要方式就是以殖民方式推动全球化,亚洲国家基本都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殖民的背后就是暴力和战争,最近英国人公布了火烧圆明园之前圆明园的照片,公布之后世界震惊了。当时世界最美的地方就是中国圆明园,一把大火烧成废墟。这种殖民就是暴力,同时也是战争,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就标志着以殖民方式推动的全球化结束。


美国是二战的主要战胜国,美国人启动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全球化。1950年到现在,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方式是国际贸易,以国际贸易方式推动了全球化,世贸组织、世界银行都产生于这个时间。中国是这次全球化后半场进来的,实际上我国的利用外资、利用国际市场的开放大变革都源于此次全球化。1978年我们才改革开放,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中国成了主要的利益享受国。20年前,我国GDP总量只有7万亿人民币,去年年底到了82万亿,翻了十几倍;1997年外汇储备只有1300亿,现在到了3万亿以上,翻了近30倍;1997年人均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现在到了几千元;1997年我们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高速公路都没有几条,而如今我们基础设施引领世界。中国成了主要利益受益方,美国作为领导者利益却逐渐受损。虽然美国利益受损不是全球化的原因,但是结果是美国这些年连年贸易赤字、连年借债,蓝领工人工资20年没涨,基础设施陈旧没有钱修,所以美国率先反对全球化,特朗普的上台就是美国反对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我预计人类社会可能进入第三次全球化,就是全球配置资源,技术资本在全球的配置。不再是国际贸易,而是全球配置资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称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然是全球配置资源,中国必须全方位开放,所以中国既搭别人便车,也要让别人搭我们便车。


我们有两个便车:第一,巨大的国内市场。我们准备对外开放两个市场,一个是物质产品市场,另外一个是服务业市场。关于物质产品市场,总书记在博鳌讲到,要降低市场准入,降低关税,要开放我们物质产品市场。今年在上海要建立一个永久性的进口贸易博览会,广州是出口贸易博览会,而且相应的要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将资源类、技术类、民生类的关税大幅度降低。建议大家最近不要买奢侈品,一旦放开,价格就很便宜了。关于服务业市场,像金融、教育、医疗等等,全方位开放。第二,巨大的过剩资本。我国家40年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过剩资本,中国资本要走出加大海外投资,“一带一路”给中国资本找了新的出口。


所以,中国要走向全方位开放,这种开放的结局就是第三次人类的全球化,技术、资本在全球的配置,一旦形成这种格局,中国将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平台。一方面,我们是发达国家的平台,因为发达国家不能搞创业经济,而创业经济只有在中国才能落地。比如,苹果手机在美国没有成功,到中国深圳便搞成了。同时,我们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基础设施、输出技术,让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比如,在非洲建设一个铁路,周边产生了19亿亩优质耕地,马上产出农业资源,而不是之前没有用的自然资源,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只有在中国才能变成经济资源。未来世界强调的是基础设施、物联网、供应链等,一旦把基础设施输出,供应链搭起来,中国将成为既是市场,又具有过剩资本的国家,将会把自己带向世界的舞台中央,给中国创造巨大的发展机会。综上,我们下一步增长点恰恰就在全方位开放和全球化上,一定借此机会推动发展。
第二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寻找新的支持增长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不能单纯理解为“三去一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估计在未来七年左右的时间,可能有三个产业要
成为拉动中国增长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产业主要包括八个要点: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这八个要点构成了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将会推动中国的增长。有人做过计算,这八个要点一旦成长起来,每年给我国提供GDP总量将在40万亿以上。一个产业提供40万亿,确实是新的支撑点,目前从上到下都在对这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推动。例如,人工智能,国家最近要向四大民营企业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第一个是阿里巴巴的智慧城市,第二个是百度推动的无人驾驶汽车,第三个是腾讯医疗影像,第四个是科大讯飞语音人工智能。这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未来对我们增的贡献将是巨大的。


第二,现代制造业。制造业分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按照它生产的产品社会性质来划分,凡是生产私人产品的(吃穿用),都叫传统制造业;生产公共产品的叫现代制造业。我国私人产品严重过剩,所以传统制造业已经不可能继续推动中国增长,但是我国公共产品严重短缺,所以生产公共产品的现代制造业将成为支持我们增长的重要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


最近公布了五个大力发展的重点,第一,航空器制造与航天器制造;第二,高铁装备制造;第三,核电装备制造;第四,特高压输电装置;第五,现代船舶和现代海洋装备制造。这五个要点一旦发展起来,给我们每年提供GDP总量应该在36万亿以上。但是大家注意,现代制造业的特征是分工协作,加工订货。例如飞机,我们中国实际只有一件事,就是设计和组装,所有零部件都是分部采购,一架飞机零部件600万个以上,所有都是分工协作。所以,中部崛起要研究一下这么庞大的现代制造业分工协作中,如何从中切一块蛋糕。制造业的核心是制造能力,而不是生产什么,过去可能生产传统制造业的一个产品,而现在转向现代制造业零部件的配套,关键是制造能力很重要。


第三,服务业。服务业将是未来对我国支持最大的一个产业,服务业分为四大类: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精神服务业。这四大类服务业未来对中国的贡献,估计每年GDP总量应该在30万亿以上。我国服务业市场将全面开放,组建新的移民局就是服务业关键人才的引入。


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每年提供GDP总量预计在100万亿以上,我们之所以预计到203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主体的原因不是对现有产业的统计,而是对未来产业的统计。


第三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技术创新将是中国重要的一个新增长点。现代化强国有三个指标一定要满足。第一,在国际上拥有金融话语权;第二,拥有技术话语权;第三,祖国统一。技术话语权,就必须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中国下一步增长的重点。未来一段时间里,人们讨论最多的将是技术创新、黑科技、独角兽这些问题,因为下一步真正的增长动力在技术上。“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制。所谓现代化经济体制,五位一体,就是实体经济、现代金融、技术创新、市场经济、全方位开放。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加速技术创新的推动。总书记“十九大”报告里讲到,我们不需要一般性技术,我们需要颠覆性技术、原创性技术,只有颠覆性技术、原创技术才能使中国在世界上获得技术话语权。美国二战以前不是强国,因为既没有金融话语权,也没技术话语权,当时金融话语权掌握在英国人手里,技术掌握在德国人手里。二战之后,美国拿到了技术话语权和金融话语权才成为强国。中国也要朝这个方向推动才行。未来,黑科技、独角兽企业一定会不断地蜂拥,成为技术创新重要的一个爆发点。


综上所述,关于增长点的问题,最主要内容就是这三条:全方位开放,推动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全球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寻找新的支持我们发展的产业;转变增长方式,推动技术创新。
总结


今天与大家讨论“十九大”之后的新经济趋势,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这两大问题:第一,风险在哪里;第二,增长点在哪里。中国正在处于大变革的前夜,只有迎顺历史才能跟着历史走,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相关内容,仅供各位参考。

 

版权申明:本网课程知识产权属清华大学,网站仅提供课程信息展示,而非商业行为
Copyright©1996-2018 PXMBA.ORG.All Rights Reserved.清华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液晶大厦2层 邮编:100084 
ICP备11007365号

在线客服